网络分层模型
OSI 七层
OSI(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),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


TCP/IP 四层
TCP/IP(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/Internet Protocol),传输控制协议/网际协议
应用层
应用层决定了向用户提供应用服务时通信的活动。
- HTTP(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,超文本传输协议),主要用于普通浏览。
- HTTPS(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over Secure Socket Layer, or HTTP over SSL,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),HTTP协议的安全版本。
- FTP(File Transfer Protocol,文件传输协议),用于文件传输。
- POP3/IMAP(Post Office Protocol, version 3,邮局协议),收邮件用。
- SMTP(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,简单邮件传输协议),用来发送电子邮件。
- Telnet(Teletype over the Network,远程登陆协议),通过一个终端(terminal)登陆到网络。
- SSH(Secure Shell,安全的网络传输协议),用于加密安全登陆用。
- DNS(Domain Name Service,域名管理系统),用于完成地址查找,邮件转发等工作(运行在TCP和UDP协议上)。
- DHCP(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,动态主机配置协议),动态配置IP地址。
- RTP(Real-time Transport Protocol,实时传输协议),提供端到端的实时传输数据的功能。
- SNMP(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,简单网络管理协议),用于网络信息的收集和网络管理。
传输层
传输层对上层应用层,提供处于网络连接中的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。
- TCP(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,传输控制协议),提供 面向连接 的,可靠 的数据传输服务。
- UDP(User Datagram Protocol,用户数据协议),提供 无连接 的,尽最大努力 的数据传输服务(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),简单高效。
网络层
网络层用来处理在网络上流动的数据包。数据包是网络传输的最小数据单位。该层规定了通过怎样的路径(所谓的传输路线)到达对方计算机,并把数据包传送给对方。
与对方计算机之间通过多台计算机或网络设备进行传输时,网络层所起的作用就是在众多的选项内选择一条传输路线。
- IP(Internet Protocol,网际协议)
- ARP(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,地址解析协议),用于动态解析以太网硬件的地址。
- ICMP(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,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)
- NAT(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,网络地址转换协议)
- OSPF(Open Shortest Path First,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)
- RIP(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,路由信息协议)
- BGP(Border Gateway Protocol,边界网关协议)
网络接口层
用来处理连接网络的硬件部分。包括控制操作系统、硬件的设备驱动、NIC(Network Interface Card,网络适配器,网卡),及光纤等物理可见部分(还包括连接器等一切传输媒介)。
- MAC 协议
- 以太网技术
协议
TCP/IP | OSI | 协议 |
---|---|---|
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|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| DNS, DHCP, FTP, HTTPS, IMAP, LDAP, NTP,POP3, RTP, RTSP, SSH, SIP, SMTP, SNMP, Telnet, TFTP |
表示层 Presentation Layer | JPEG, MIDI, MPEG, PICT, TIFF | |
会话层 Session Layer | NetBIOS, NFS, PAP, SCP, SQL, ZIP | |
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| 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| TCP, UDP |
网络层/网络互连层 Internet Layer | 网络层 Network Layer | IPv4, IPv6, ICMP, IGMP, IPsec, IPX, RIP |
网络接口层/链路层/数据链路层 Link Layer | 数据链路层 Link Layer | ARP, ATM, CDP, FDDI, Frame Relay, HDLC, MPLS, PPP, STP, Token Ring |
物理层 Physical Layer | Bluetooth, Ethernet, DSL, ISDN, 802.11 Wi-Fi |
通信数据流

- 作为发送端的客户端在应用层(HTTP协议)发出一个想看某个web页面的HTTP请求。
- 接着,为了传输方便,在传输层(TCP协议)把从应用层处收到的数据(HTTP请求报文)进行分割,并在各个报文上打上标记序号及端口号后转发给网络层。
- 在网络层(IP协议),增加作为通信目的地的MAC地址后转发给链路层。这样一来,发往网络的通信请求就准备齐全了。
- 接收端的服务器在链接层接收到数据,按序往上层发送,一直到应用层。当传输到应用层,才能算真正接收到客户端发送过来的HTTP请求。
参考
- OSI 和 TCP/IP 网络分层模型详解(基础) - 个人博客
- Computer Network – Cheat Sheet - GeeksforGeeks